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64章 俄使馆的前世今生(下)

马克西姆神父1712年去世,战俘们请求再派个新神父,于是传道团加快了组建。

1714年修士大司祭伊拉利昂?列扎伊斯基及其随行人员被派往BJ。他携带着圣像、金冠、宗教用具和书籍。

1716年传道团来到中国,受到中国的隆重接待,向他们提供了住房和用具。除了理藩院提供给他们的一次性补贴外,每月还发给奉禄。

清朝政府将传道团人员算入自己编制,原因是这些东正教神职人员是在为清朝军队中“俄罗斯队”士兵提供服务。在俄国这个传道团由西伯利亚教区的教会管辖。

中国政府又为第二班传道团提供了BJ市中心的一处馆址,靠近皇宫、政府机构和商业区。此前那里是王侯们进京的落脚地,在俄国传道团进驻后那里被称为南馆,以区别于北馆(俄国战俘的驻地)。用中国政府为南馆的拨款修建了砖结构的“奉献节”教堂,将圣尼古拉圣像摆了进去,这个教堂为来中国的俄国商人们提供宗教服务。

中国人用自己的传统建筑艺术来修建这个教堂,它极为坚固,抵御住了1730年的大地震,当时仅BJ就有约人死亡,而第一座东正教小教堂却在地震中坍塌。晚些时候,在原址上修建了东正教“圣母堂”。

俄国传道团与天主教传教士不同,它不在汉人和满人中积极传播东正教,不参与宫廷斗争。

传道团的活动只局限于维持在华俄人的宗教信仰,执行外交使命,为俄国商人提供住所和帮助,学习中文和满文。由于上述特点,它受到中国政府的善待,没有发生遭迫害的事件。

从18世纪60年代起,由于清政府禁止俄国商人在中国境内从事贸易活动,多次中止俄中边境贸易,所以来华的俄国商人锐减。

此外,俄国使节没能与清政府就在BJ建立俄国外交代表机构达成协议,因此传道团实际上变成了俄国获取有关中国情况的唯一可靠消息渠道。

BJ传道团的任务之一是学习满文、汉文和蒙文,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宗教。

传道团中还有一些来自俄国高等院校和神学院的学生。根据他们所学专业、意愿和能力安排他们的学习科目。他们在这里学习医学、数学、文学和哲学、孔子学说、历史、地理、统计和中国法律。

BJ传道团造就了一批着名汉学家,其中有拉索欣(1707年—1761年)、列昂季耶夫(1716年-1786年)、比丘林(1785年—1853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